双侧肾周包膜下大量积液:超声 CT及治疗

2017-11-14 22:18 来源:丁香园 作者:刘德泉
字体大小
- | +

双侧肾周包膜下积液少见,通常与肾病综合征、Eisenmenger 综合征以及淋巴管瘤病等疾病相关。该病变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仅表现为后背不适疼痛,也可重至肾功能衰竭。由于病变罕见,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然而通常认为需要采取措施降低积液对肾实质的压迫。来自土耳其的 Yilmaz 博士等在 2017 年第 11 期的 J Clin Ultrasound 杂志上报道了 1 例双肾包膜下积液,患者经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后顺利恢复。

患者女,27 岁,因双侧腰部疼痛并双足背浮肿 3 天就诊。查体发现血压增高(144/99 mmHg),双侧肋脊角区压痛。实验室检查示:血肌酐 0.97 mg/dl(0.5~0.9),血蛋白含量 6.0 g/dl(6.4~8.3),血白蛋白 3.3 g/dl(3.97~4.94),尿蛋白(+)。

腹部超声检查发现双侧肾周包膜下积液,左肾大小 137×76 mm,右肾大小 143×62 mm,双肾肾实质受压,肾皮质回声增强,皮髓质分界模糊。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左右肾血流 RI 分别为 0.7-0.8、0.8-1.0(图 1A 和 1B)。

微信图片_20171113170047.png微信图片_20171113170053.png
图 1 A 示左肾二维灰阶图像,可见肾实质回声增强,皮质受压,皮髓质分界模糊;B 示右肾彩色多普勒图像,可见肾血流 RI 增高(0.89)

非增强 CT 和增强 CT 均证实存在广泛的双肾周包膜下积液,肾实质因之受压(图 2),积液密度 0-20 HU。

微信图片_20171113170058.png
图 2 增强 CT 扫面显示双侧肾周包膜下积液,肾实质受压

基于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结果,临床医师初步考虑为肾病综合症。行双侧经皮穿刺肾包膜下积液引流术并留置 7 天,以缓解肾实质受压,降低 RI,减轻临床症状(高血压、疼痛以及蛋白尿)。引流液为漏出液(蛋白 1.4 g/dl,碱性磷酸酶 4U/dl,胆固醇 30 mg/dl)。

引流后第 2 天,超声检查显示双肾包膜下积液减少,双肾血流 RI 正常(0.6-0.7)。起初曾考虑行肾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但由于肾病综合症自然消退、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好转,最终并未进行活检。3 个月后复查 CT 显示双肾正常(图 3)。

微信图片_20171113170103.png
图 3  为穿刺引流 3 个月后非增强 CT 扫描,可见正常肾脏及肾周间隙

作者指出,肾周间隙包括包膜下、肾周、肾旁前后间隙。肾周和包膜下积液少见,通常继发于肾病综合症、Eisenmenger 综合征、淋巴管瘤病等。不论哪种疾病所致,其治疗目的均为缓解肾实质受压,避免积液复发。

经皮肾周积液穿刺引流是降低肾实质受压的首选治疗方法。Yalcin 等人也报道过采用此方法成功治疗肾病综合症所致的广泛肾周积液。由于肾病综合症可自发消退,通常无需进一步药物治疗。若引流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干预。曾有研究者采用肾筋膜开窗术将积液引流入腹腔内,Orofino 等人则经手术将聚维酮碘灌注于肾包膜下治疗肾周积液。

作者认为,由于该病少见,肾周包膜下积液并未有统一的治疗方案,本例中采用了经皮肾周积液穿刺引流,效果良好,也并未进行药物治疗。术后复查超声和 CT 也未发现复发迹象。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刘德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