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资讯集萃:前列腺癌研究进展

2018-06-21 02:50 来源:丁香园 作者:柒耳猕猴
字体大小
- | +

送走了五月花丛的芬芳,迎来了六月桃李的时光。丁香园泌外频道为您盘点前列腺癌的最新研究进展。

不同治疗方式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

前列腺癌容易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因此前列腺癌根治术中常规要清扫盆腔淋巴结。如果术后病理提示盆腔淋巴结转移,现有指南推荐 ADT 辅助治疗。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标明辅助放疗也能带来临床获益。为了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采用不同辅助治疗方式的预后情况,美国的 Touijer 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发表在 2018 年 6 月的 European Urology 上。

研究共纳入了 3 个中心的 1338 例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28% 的患者术后观察等待,49% 的患者术后行 ADT,23% 的患者接受外放疗+ADT。结果发现,与观察等待和单纯 ADT 相比,术后联用外放疗+ADT 可以显著提高 OS 和 CSS。与危险度低的患者相比,危险度高的患者更能从外放疗+ADT 中获益。

研究者认为,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如果病理提示盆腔淋巴结转移,术后联用外放疗+ADT 可以带来明显的生存获益。

伴有 DNA 修复基因突变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

研究发现,>10% 的转移性前列腺癌中出现 DNA 修复基因突变。这类患者的治疗方式和预后特征仍未明确。为了评估这类患者是否能从标准治疗中获益,西班牙的 Mateo 教授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发表在 2018 年 5 月的 European Urology 上。

研究纳入了 390 例伴有 DNA 修复基因突变的转移性前列腺癌和 330 例无 DNA 修复基因突变的患者。两组患者出现 CRPC 后的中位 OS 分别是 3.2 年和 3.0 年;两组患者应用多西他赛治疗后的中位 PFS 无显著性差异。一线应用阿比特龙和恩杂鲁胺治疗时,两组患者的中位 PFS 均为 8.3 个月。

研究者认为,伴有 DNA 修复基因突变的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能从标准治疗中获得与普通患者相似的临床获益。

68Ga-PSMA PET/CT 对于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病灶的检测效能

近期的研究提示 68Ga-PSMA PET/CT 可以提高复发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但这些研究更多地涉及 PSA 水平较高时的生化复发。德国的 Rauscher 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较大样本量的研究,评估 68Ga-PSMA PET/CT 对于低 PSA 水平的生化复发病灶的检出率,结果发表在 2018 年 5 月的 European Urology 上。

研究共纳入了 272 例根治术后出现生化复发的前列腺癌患者,并根据 PSA 水平分为极低水平组(0.2~0.5ng/ml)和低水平组(0.5~1.0ng/ml)。结果发现, 68Ga-PSMA PET/CT 在两组患者中分别可以检测出 55% 和 74% 的复发病灶。主要的复发部位是盆腔或腹膜后淋巴结,其次是局部复位和骨转移。

研究者认为,基于 68Ga-PSMA PET/CT 的较高检出率,对于低 PSA 水平的生化复发患者,应该常规行68Ga-PSMA PET/CT。

Gleason 评分 3+3 的前列腺癌出现包膜外浸润的发生率

Gleason 评分 3+3 的前列腺癌被认为恶性度较低,预后较好,有观点认为这类前列腺癌不应该被继续成为「癌」。但事实真是这样么?美国的 Hassan 教授团队对 Gleason 评分 3+3 的前列腺癌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出现包膜外浸润的发生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表在 2018 年 6 月的 The Journal of Urology 上。

研究共纳入了 3288 例 Gleason 评分 3+3 的前列腺癌,结果发现,3.9% 的患者术后发现局灶性的包膜外浸润,2.4% 的患者发现非局灶性的包膜外浸润。0.03% 的患者出现精囊受侵。

研究者认为,Gleason 评分 3+3 的前列腺癌患者出现包膜外浸润并不罕见,甚至可能出现精囊受侵。因此,这类患者仍应被视作前列腺癌。

血 microRNA 可以识别真正的惰性前列腺癌

主动监测是低危前列腺癌的一种治疗方式,但部分低危患者在主动监测过程中迅速出现疾病进展。目前缺乏有效的手段来区分接受主动监测患者中的惰性前列腺癌和侵袭性前列腺癌。加拿大的 Liu RSC 教授团队试图通过检测血 microRNA 水平对低危前列腺癌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分层,结果发表在 2018 年 6 月的 The Journal of Urology 上。

研究者利用低危前列腺癌患者血液中 3 种 miRNA(miRNA-223, miRNA-24 and miRNA-375)的水平,设计了 3-miR 评分。结果发现,3-miR 评分可以准确地对低危前列腺癌进行进一步的分层。当把 3-miR 评分与 PSA 水平结合进行分层时,阴性预测值达到 89%-90%,特异性达到 66%-81%。

研究者认为,3-miR 评分与 PSA 水平结合可以准确地对低危前列腺癌进行进一步的危险分层,从而识别真正的惰性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性治疗后尿控、性功能和肠道功能与情绪的关系

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治疗的目标主要是三点:良好的肿瘤控制、恢复尿控、恢复性功能。但前列腺癌的治愈性治疗(根治性手术或放疗)常会带来尿控、性功能和肠道功能方面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与患者的情绪有无关联呢?美国的 Orom 教授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 2 年内尿控、性功能和肠道功能的恢复情况与患者情绪的关系,结果发表在 2018 年 6 月的 The Journal of Urology 上。

研究发现,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后尿控差、性功能差、肠道功能差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抑郁。反之,抑郁的患者治疗后也更容易出现尿控差、性功能差、肠道功能差。

研究中认为,医生在治疗前列腺癌时,应该对治疗相关的副作用进行及时治疗,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情感干涉,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

4K 评分系统可以有效识别侵袭性前列腺癌

4K 评分系统是指血液中的 4 种激肽释放酶,包括总 PSA,游离 PSA,完整 PSA 和激肽释放酶相关的基肽酶 II。既往研究发现,该评分系统可以准确地预测侵袭性前列腺癌,减少不必要的穿刺。但该评分系统在非裔美国人中的检测效能仍是未知。因此,美国的 Punnen 教授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研究,评估该评分系统在非裔美国人中的检测效能,结果发表在 2018 年 6 月的 The Journal of Urology 上。

研究发现,4K 评分系统可以准确地识别侵袭性前列腺癌,该系统对于非裔美国人和其它美国人的检测效能无显著差异。

神经保留的程度与前列腺癌术后性功能和尿控情况的关系

前列腺癌根治术中采用保留神经的技术可以促进术后性功能和尿控恢复,但并非每个患者都可以采用保留神经的技术,过分追求保留神经的技术可能会增加切缘阳性的风险。美国的 Avulova 教授团队对神经保留的程度与术后性功能和尿控情况的关系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在 2018 年 5 月的 The Journal of Urology 上。

研究纳入了 991 例前列腺癌患者,其中 11 例患者手术时保留单侧神经,75 例患者手术时未保留神经,其余患者手术时保留了双侧神经。术后 3 年时随访发现,与保留单侧神经和未保留神经的患者相比,保留双侧神经的患者性功能和尿控更好。在基础性功能情况和尿控较好的人群中,保留双侧神经的患者性功能恢复和尿控恢复更明显。而对于基础性功能较差和尿控较差的患者,保留双侧神经未能带来性功能恢复和尿控恢复的优势。

保留 Retzius 间隙的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效果更好?

近期出现了一种保留 Retzius 间隙的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Bocciardi 术式)。与标准的前入路手术不同,该手术采用后入路,从而充分保留了 Retzius 间隙。Menon 教授等进行了一项 RCT 研究,将 120 例低危前列腺癌患者随机分为采用标准的机器人前入路手术(Menon 术式)组和机器人后入路手术组,比较两种入路术后尿控恢复、性功能、肿瘤控制和并发症的影响。术后 1 年的随访结果发表在 2018 年 5 月的 The Journal of Urology 上。

研究发现,术后 1 年时,两组患者的尿控情况、性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化复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近 20 年来全球前列腺癌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依赖于准确的流行病学研究。近期,伊朗的 Pishqar 教授等对 1990 年-2015 年全球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从 1990 年到 2015 年,全球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增加了 3.7 倍,年龄标准化的发病率增加了 1.7 倍。2015 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达到 56.71 例/10 万人年,年龄标准化的死亡率略降至 14.24 例/10 万人年。发达国家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降低更明显。

参考文献

1. Touijer KA, Karnes RJ, Passoni N, et al. Survival outcomes of me with lymph node-positive prostate cancer after radical prostatectom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strategies. Eur Urol. 2018; 73(6):890-896.

2. Mateo J, Cheng HH, Beltran H, et al. Clinical outcome of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with germline DNA repair mutation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rom an international study. Eur Urol. 2018; 73(5): 687-693.

3. Rauscher I, Düwel C, Haller B, et al. Efficacy, predictive factors, and prediction nomograms for 68 Ga-labeled 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ligand 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in early biochemical recurrent prostate cancer after radical prostatectomy. Eur Urol. 2018; 73(5):656-661.

4. Hassan O, Han M, Zhou A, et al. Incidence of extraprostatic extension at radical prostatectomy with pure Gleason score 3 + 3 = 6 (grade group 1) cancer: implications for whether Gleason score 6 prostate cancer should be renamed "not cancer" and for selection criteria for active surveillance. J Urol. 2018; 199(6):1482-1487.

5. Liu RSC, Olkhov-Mitsel E, Jeyapala R, et al. Assessment of serum microRNA biomarkers to predict reclassification of prostatecancer in patients on active surveillance. J Urol. 2018; 199(6): 1475-1481.

6. Orom H, Biddle C, Underwood W 3rd, et al. Worse urinary, sexual and bowel function cause emotional distress and vice versa in men treated for prostate cancer. J Urol. 2018; 199(6): 1464- 1469.

7. Punnen S, Freedland SJ, Polascik TJ, et al. A multi-institutional prospective trial confirms noninvasive blood test maintains predictive value in African American men. J Urol. 2018; 199(6): 1459-1463.

8. Avulova S, Zhao Z, Lee D, et al. The effect of nerve sparing status on sexual and urinary function: 3-year results from the CEASAR study. J Urol. 2018; 199(5):1202-1209.

9. Menon M, Dalela D, Jamil M, et al. Functional recovery, oncologic outcomes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fter robot-assisted radical prostatectomy: an evidence-based analysis comparing the Retzius sparing and standard approaches. J Urol. 2018; 199(5):1210-1217. 

10. Pishgar F, Ebrahimi H, Saeedi Moghaddam S, 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prostate cancer, 1990 to 2015: result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5. J Urol. 2018; 199(5):1224-1232. 

编辑: 杨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